腎陰:腎陰是腎精作用的體現,全身各個髒腑都要依靠腎陰的滋養;是人體陰液的根本,所以又稱“元陰”。人體各個髒腑失去腎陰的滋養就會發生病變,如肝失滋養則肝陰虛,肝陽亢,甚至出現肝風;心失滋養則心陰虛、心火旺、心煩失眠;心神不安;腦失滋養則眩暈耳鳴。
反過來,各個髒腑的陰液嚴重不足時,也會導致腎陰不足,如熱邪侵犯灼傷胃、胃陰不足,進壹步就會損傷腎陰,稱爲“腎陰涸”。由于“陰虛則陽亢”、“陰虛生內熱”,腎陰虛往往會出現潮熱、升火顴紅、舌紅、口幹咽燥、脈數無力等熱象,但也有虛而無熱,則稱爲腎精虧損。
腎陽:腎陽能推動人體各個髒腑的生理活動,是壹身陽氣的根本,也稱“元陽”。
腎陽不足就會影響各個髒腑的生理活動而發生病變。如肺失腎陽的幫助則出現氣急,吸氣不足等症稱爲腎不納氣;脾失腎陽的推動則出現五更泄瀉、完谷不化等症;心失腎陽的鼓動則出現心悸、氣急;胸悶;唇舌青紫等心陽不足的症候;膀胱失去腎陽的氣化則出現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瀝不盡或遺尿;津液的吸收、輸布失去腎陽的氣化則發生水腫;腎髒本身氣化不足則出現陽痿、遺精、腰脊酸軟等症;如果腎陽衰竭則出現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冷汗如油、脈微欲絕等危險的症候,稱爲亡陽。
“陽虛則陰盛”,“陽虛生外寒”。腎陽虛必然會産生寒象,如行寒肢冷、面色光、腰脊冷痛、喜熱飲、小便清長、大便清稀、舌淡苔白等症。如果虛而寒象不明顯,壹般稱爲“腎氣虛”。腎陽虛與腎陰虛同屬腎虛,基本上相同;區別在于有無明顯的寒象。
腎陰、腎陽的相互關系:腎陰與腎陽是腎髒生理的兩個方面。滋養全身各個髒腑的作用,稱爲腎陰;推動全身各個髒腑的活動的作用,稱爲腎陽。腎陰虛和腎陽虛是腎髒病理的兩個方面,虛而有熱爲陰虛,虛而有寒爲陽虛。兩者的性質是不同的,陰陽、寒熱,是對立的兩個方面。但兩者又共居于腎髒之中,是腎精和腎氣的具體表現,又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。陰液需要依靠陽氣的推動,陽氣需要陰液爲基礎。
腎陰虛和腎陽虛往往相互影響,出現陰虛及陽或陽虛及陰的病理現象。我們對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症狀同時出現的時候,不能平等看待,必須具體分析,看那個方面是病理變化上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。以腎陰虛爲主,在治療上要滋補精、血,使腎陰充足,腎陽才能振奮。在中醫理論上叫做“精能化氣”。以腎陽虛爲主,在治療上首先要培補元氣,使腎陽得到旺盛,才能促進腎陰恢複。在中醫理論上稱爲“精血不能速生,元氣所當急固”。我們還必須注意,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腎陰虛和腎陽虛的主要位置會變換,治療的重點就要相應起變化。
陰虛就會生內熱
所以必須用滋陰補陰之藥
陽虛就會生外寒
所以必須用溫潤補陽之藥
左邊的腎主腎水 屬陰 右邊的腎主命門火 屬陽
左歸丸是用來治療腎水不足 屬於陰虛的代表方
補陽=亦稱助陽˙是治療陽虛證的方法˙腎為陽氣之本˙故補陽都是指補腎陽˙
症見腰膝酸冷˙軟弱無力˙陽萎滑精˙小便頻數˙舌淡苔白˙脈沉弱˙常用右歸丸或八味地黃丸等
補陰=又稱滋陰˙育陰˙養陰˙益陰˙是治療陰虛證的方法˙
如心陰虛表現為心悸˙健忘˙失眠多夢˙舌質嫩紅˙苔少˙脈細弱而數等症˙
肝陰虛表現為眩暈頭痛˙耳鳴耳聾˙麻木˙震顫˙夜盲˙舌乾紅少津˙苔少˙脈弦細數等症˙
肺陰虛表現為咳嗆氣逆˙痰少質黏˙痰中帶血˙午後低熱˙顴紅˙夜間盜汗˙虛煩不眠˙口乾咽燥或音啞˙舌紅少苔˙脈細數等症
腎陰虛表現為腰酸腿軟˙遺精˙頭昏耳鳴˙睡眠不熟˙健忘˙口乾˙舌紅少苔˙脈細數等症
六味地黃丸 是腎氣丸 去了附子和桂枝成 治 腎 陰虛 用的。 左歸丸也是
原方腎氣丸(補陽) 是治 腎 陽虛 用的。兩者作用相反 右歸丸